五星主廚快餐車

 

五星主廚快餐車   

 

名廚卡爾受聘於某餐廳當主廚,餐廳老闆讓卡爾全權管裡廚房的團隊,只除了菜單。為了確保生意興隆並將風險降到最低,餐廳老闆不願推陳出新,要求卡爾上相同的菜色,十年如一日,這樣的堅持在某一次美食評論家將光臨餐廳時引爆:為了迎接食評家的到來,卡爾充滿戰鬥力的研發新的菜色,試作的成品也獲得二廚們的肯定,然而餐廳老闆不願冒險,卡爾百般無奈只能配合,或許是失去熱情,十年前被捧上天的菜餚在十年後被美食家批評的一文不值,極盡尖酸刻薄的評論在網路上被快速轉發,卡爾在不清楚社群媒體運作的情況下,與食評家隔空叫囂對戰,原本三兩天風頭就過的事件因而延長戰線鬧得沸沸揚揚,卡爾下了戰帖,精心製作一套全新的菜餚,無奈餐廳老闆依舊堅持老菜色,卡爾憤而辭去工作,之後控制不了滿腔的怒火,跑到餐廳對著食評家激動咆嘯,失態的樣子讓人「全都錄」的放上網路,結果可想而知~卡爾不僅失去原來的主廚工作,連帶的斷絕其他餐廳工作的機會,從人生的高峰落下,變得一無所有....

 

看電影時正好是我決定辭掉工作的時候,面對家人朋友的不解與惋惜,我無從解釋,「追隨心的方向」這理由顯得既薄弱又矯情,或許正因如此,看【五星主廚快餐車】格外有共鳴。卡爾在辭去餐廳主廚的工作後對朋友說的: 「我不喜歡這件事(辭職)發生的方式,但是我很高興它發生了。」讓我格外有感:似乎當事情以人們喜歡的方式進行時,改變就很難發生,特別是改變的代價有可能會失去現有的一切,這大概也說明了許多人到達某個位階後,理想鈍化衝勁不再,畢竟維持現狀是風險最低最不易犯錯的模式。現實與熱情、理智與情感、得與失永遠在天秤的兩端擺盪。

 

電影劇情平鋪直敘,歸零後的大廚重新出發,經營快餐車用尋常食材佐以熱情與創意,作出街頭美食,找回初衷,也找回人生。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另一個原因是淺白不做作,真實反應多數人的生活樣貌。其中一幕卡爾對著食評大聲咆嘯:「你大概不知到像我這樣的人也會受傷,也會感到難過。」情緒坦率噴發,迥異於看了糾結的內心戲,很合我的胃口。小木偶影射出卡爾的處境,雖直白到欠缺美感,卻也直白的令人感激。不掉書袋、沒有文學神話典故、沒有隱諱的暗示,無須受過文學鉅著的薰陶就能明白且感同身受卡爾心中魁儡般的不自由。這電影讓我聯想到胡適先生提倡的白話文學:「...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 」。我也喜歡片中處理twitter訊息的手法:小鳥帶著字幕飛離電腦,成功結合圖騰與清晰的訊息,比起常見的直接將鏡頭帶到打字中的電腦螢幕,要生動有趣的多。

 

片中的親子互動無疑是本片的亮點,卡爾固定一週一次到前妻住處接兒子度週末,為了補償不在兒子身邊的缺憾,老爸爸盡可能帶兒子到遊樂園玩耍;對兒子而言,更酷的是父子倆窩在家聊網路話家常。孩子要的,比大人們想得更簡單。片中對社群網站的運作描述也是一絕,可以看到其荒謬(太認真就輸了),卻也不能否認其巨大的影響力,不管喜不喜歡接不接受,現代人的生活都無法置身網路之外。世代差異也帶出另一個有趣的現象:父母提前卸下全知的授者角色,需向孩子學習新知。

 

美食評論是另一件我覺得荒謬的事,儘管我最近迷上My Kitchen Rules裡的型男廚師評審,仍不能改變我根深蒂固的觀念:美食與藝術欣賞一樣,都是主觀的體會認知。我無法理解為何需要透過別人的味蕾來告訴我食物好吃與否,背離權威則等同自己粗鄙沒品味。酸甜苦辣的滋味如人飲水,更何況食物除了本身的滋味外,還有情境與記憶連結,用幾個人的標準來評分並定義其優劣,事實上扼殺的是食物當作媒介所觸發的私人空間。

 

最後要提的是電影預告片剪輯的盡是大卡司客串的片段,看了電影後,真是很佩服達斯汀霍夫曼、小勞勃道尼以及史嘉蕾喬韓森願意接演這麼無足輕重的角色,友情贊助,義薄雲天呢!

 

 

[後記]也是快餐車

 

電視節目街頭快餐車專訪,其中一位廚師對著鏡頭驕傲且快樂的說「這不是我的工作,這是我的生活型態(life style) 」,令人稱羨的寓工作於生活中。我好希望可以將工作融入生活型態,努力想想自己可以做什麼:

  • 佛朗明哥~沒姿色沒身材有年記,機會渺茫

  • 專業導遊~曾把幼稚園兒子留在車上自己獨自下車的我,極有可能不小心放旅客鴿子,而且一放就是一群.

  • 畫畫~漸入佳境中,似乎有機會。好友日前傳給我一句話:「離賣畫維生的目標越來越接近了!」

只是,賣畫維生,腦海中浮現一個畫面...... 

 

賣畫維生

有點sad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電影欣賞 觀影心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拉拉 的頭像
    拉拉

    拉拉的美麗心世界

    拉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