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活越老越快樂

 

 越活越老越快樂

 

【越活越老越快樂】是好友Grok的最新譯作,書還沒出版時,Grok就經常跟我們分享作者樂活的觀點與生活態度。拿到贈書後,我手邊的1Q84還沒讀完,原本只是先翻閱一下,不料欲罷不能的一口氣讀完。2015甫開年,即破了兩次記錄,其一是花兩天的時間看完【被討厭的勇氣】五夜的對話,破了我一向慢讀的紀錄;其二是僅花了一天的時間就看完【越活越老越快樂】,再次刷新閱讀的紀錄。

 

當長壽已成為常態時,人們要面對的首要挑戰,便是如何面對老年生活,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與心理當支柱,沒辦法快樂過日子的話,長壽可能不是幸福而是一種折磨。作者年屆八十,以其自身經驗分享老年生活快樂的關鍵,非常具有說服力的,而且書的內容淺顯易懂,許多生活上的例子相信都曾發生在你我身邊,讀起來更容易有共鳴(好像把自己憋在心裡想說卻又不方便說的話通通整裡出來了呢!)。「反求諸己」是貫穿書中的生活哲學,具體實現則是學習、分享與助人。作者在書中提到,即使是到同一屋簷下不同樓層的子女家中,也必定先約好時間,絕不冒然拜訪,尊重子女的生活,也接受子女不方便時的拒絕;此外還跟兒子媳婦輪流做飯、自己做得到的事盡量不麻煩子女、不將家務事視為晚輩們的當然義務,體貼年輕世代有不同的壓力與挑戰,顛覆東方社會長久以來長幼尊卑的家庭倫理觀,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平權平等與差異。

 

看完書後,除了非常認同作者的觀點外,卻也不得不指出無奈的事實:書中提到的快樂幸福,關鍵是家裡的長者。年輕世代注重個人生活早已無庸置疑,對於書中所提的「可以拒絕」、「需要約定時間」、「尊重彼此差異」等,應該都已是內化的價值觀,然而家中的長者若無法跳脫傳統觀念中的長者為尊、子女必須隨傳隨到、承歡膝下等預期,那麼爭執與矛盾的縫隙只會越拉扯越大;其次,作者一家都是專業人士,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及規畫,特別是作者本身是個心理醫生,有能力深入內心與自己對談,然而要一般「我這樣過了一生」的人,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有這樣的自省及覺察能力,並不容易。另一方面,心中難免有疑問:年老之後的變得易怒、多疑、失落、自卑、不快樂,是純粹「想不開」的心理因素,或是生命歷程中的不得不然?

 

因為參加運動社團,認識一些新朋友,跟其中一位女生特別談得來,聊著聊著發現我們的人生有好多共同點:兒子都是今年參加學測、爸爸都於去年過世,後來更意外的發現我們是同所高中同一屆的校友。席間迅速拉近我們兩人距離的話題,是與媽媽的互動。她提到爸爸過世後,媽媽一改以往活潑愛交朋友的開朗,變的消沉且凡事都提不起勁兒(我點頭:我媽也是);她提到她媽媽還一直困在「如果當初...也許就...」的自責中走不出情緒陰影(我點頭:我媽也是);她提到他媽媽期望當家庭主婦理當閒閒沒事做的女兒可以多回去陪她,偏偏表達的方式是「妳這麼忙,大忙人一個,我都不敢打電話給妳怕打擾你」,酸到讓人聽了就不舒服(我點頭如搗蒜:我媽也是),還有更多更多類似的反應與互動,讓我訝異於相隔這麼遠彼此互不認識的兩人,為何行為模式如此的雷同,連個性的轉變、說話酸人的方式都如出一轍?這是隨著年紀漸長的生理性必然,抑或純粹只是巧合?

 

簡媜女士【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一書,以旁觀的角度更細膩深入的描述了所見所聞的老年生活,詼諧的文字裡潛藏著千斤重的無奈,經常邊看邊會心而笑:「這情境不是昨天才發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儘管兩本書的切入角度不同,作者都語重心長的提醒人們要及早為老年生活做好準備,除了經濟上的規畫,心態的調整無疑更加重要。老,不會忽焉而至,不會挑選對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歷程。不論是活躍職場意氣風發的權貴能人,或是全心全意照料家庭無私奉獻的主婦,終有一天都需離開聚光燈下讓出舞臺,齒搖髮禿的面對「不被需要」的現實,如果能儘早培養獨處與自得其樂的能力,不需仰賴別人(特別是子女)的噓寒問暖來支撐自己存在的價值,就不會因為別人(特別是子女)的付出回饋不如預期而活得怨懟不快樂。情緒上越獨立,就越能活的瀟灑、活出自己。

 

記得有一回在公車上,看到一位老先生對著身邊不認識的人鉅細靡遺的說著自己的小孩有多優秀,從國小時代的品學兼優開始講起。當時心裡的感慨多過感動,相較於「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永不止息」的柔性思維,我更警惕於許多東方父母終其一生將所有精力放在栽培孩子這件事上,孩子的成就是他們的成就,孩子的人生就是他們的人生,是以開口閉口都是孩子的事,不曾認真經營自己的生活。提醒自己:趁著現在有時間、有體力、有「能力」自覺時,多接觸多學習,培養可以怡情養性的興趣嗜好,不附屬於任何人之下,認真的為自己活。

 

[後記]

最近看到一則電視廣告,畫面是一家人圍坐餐桌吃早餐,年輕人吃戰鬥餐似的匆忙離席,留下一桌子杯盤狼藉與一位仍在用餐的老奶奶,接著畫面出現字幕:「寂寞,比天氣更冷」。我對這溫情催淚(至少是催心酸)的訴求頗為不喜,對年輕人來說,買個商品就能解決老人的寂寞問題絲毫不具說服力;對年長者來說,最不需要的就是多一個人來告訴他們日子有多寂寞難熬。讓老奶奶歡喜送兒孫出門後,接著享受兒孫的孝心坐在暖暖的馬桶上看書閱報,會不會是更好的角度?不論是人生或是廣告。前者讓商品與寂寞的情緒作連結,後者讓商品等同兒孫的孝心與幸福。

 

PS.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讀書心得
    全站熱搜

    拉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