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饗宴
早早計畫好十月一休假一天,要跟兒子小學時的那群家長聚聚。說好一人帶一道菜,自製或外燴不限,唯須事先報備自己準備的東西,避免重複,也確保能有多元的菜色,甜鹹兼顧。
看看大家端出的料理~
ã 關東煮(自己熬的湯、自己卷高麗菜捲)、焗烤南瓜、三杯小卷、涼拌青木瓜絲、
乾煎鮮魚、連脆梅蜜餞都是自已醃製的喔~~~
ã 這專業的歐式麵包也是某位媽媽自己做的喔,而且不加一滴油,
還沒開動前我就吞了兩片,香甜有嚼勁,難忘的好滋味
因為工作忙碌兼不擅廚藝,以往這類的場合,其他家長們都會體貼地讓我帶飯後甜點,簡單的買蛋糕湊數。這回我親自下廚,做了兩道菜:
ã 杏鮑菇炒泡菜、紅燒梅花肉,雖是小品,仍然可當雪恥的代表作
比較好笑的是一群女人七手八腳的開不了紅酒,試到第三個開酒器之後,終於慢慢拉出軟木塞,只可惜功敗垂成,剩下一小截軟木塞卡在瓶口進退維谷,乾脆將它推入酒中,看他載浮載沉,發揮想像力當作是紅海裡的黃色小鴨。
ã Cheers
第一回合甫結束,第二回合咖啡、茶、起司蛋糕、蛋塔、北海道牛奶盃緊接著上場,剛剛吃撐了的大家再接再厲,依然火力十足,推敲討論一番,原來吃甜食用的是另一個胃!
***
酒足飯飽,一群人散步到紀州庵文學森林,途經客家園區。從來不知道台北有這樣一個「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而且距離我活動的公館商圈僅幾街之隔。園區的前身「臺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我是來過的,滄海桑田,這幾年的變化我竟渾然不知。
園區以「人文、生態、教育、科技、產業、農家樂」等主題做為六大軸心,打造出兼具親水及客庄性質之市民公園。高樓變身綠地,這樣的規劃,為3C世代的都市孩子,開啟另一扇親近土地的自然之窗。
***
紀州庵,小說家王文興年輕時曾居住於此,這日式建築為其著作【家變】的場景,提供許多的意象與心思連結。昔日「蜿蜒的街、彎曲的河、命運曲折的老屋」,如今已搖身一變成為「與老樹綠蔭相伴,台北最自在的文學角落」。不定期舉辦的藝文講座、展演與多元的課程,輔以自然風的餐飲空間及文創商品,讓這方天地俯仰之間盡是淡淡的、融入生活的文藝味,可親、沒有距離與壓迫。更多關於紀州庵的故事,請參看紀州庵文學森林。
ã 牆上一幅紀弦手稿,觸動心弦,回首曾有的孤傲輕狂
***
Happy Ending,拍張大合照
~ 期待下次的踏青之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