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塑心世界~藝術治療課程體驗
為期六週的「捏塑心世界~立體媒材藝術治療體驗」結業了。我是班上唯一一位不是從事教育/早療工作、純粹因為好奇參加課程的人。也或許因為我沒有真正接觸「個案」,讓這六週的體驗學習,變成是向內探索的自我發掘~我就是自己的個案,從創作中內觀自己。
第一週體驗特殊媒材Gak,要讓它從手上成功脫離。過程中或慌張或隨性,最後以一篇短文記錄。有趣的是許多還沒當媽媽的同學都以母親的角度對Gak說話,我則是從「伴」的關係出發。
你在我手心
黏著、吸附、死咬不放;
我在你身上
揉捏、桿壓、玩不釋手;
我推 你擠
我甩 你纏
分不出是誰挽著誰不放
玩心頓起
揉麵甩餅
你竟也就搭配演出一場即興秀
分分合合 隨興自在
我心中有你 你泥中有我
我仍是我
你仍是你
離別的笑容很模糊
心中的默契
清晰無比
***
第二週體驗氣泡人,感受從身體剝離出一部分的情感轉移。我們這一組在過程中太high,拼命給氣泡人加配件(始作俑者好像是我幫他加了眼鏡),抽離與轉移的感受不深刻,玩得很開心倒是無庸置疑。
***
第三週,進入捏陶的主題前,先從觸摸自已的身體來畫出心中的影像。我畫的影像很直白,純粹因為當時腦海中只有當下的狀態,並無其他連結的畫面:雙手由上往下觸摸,第一個感受是臉很熱、很油,接著手往下,摸到自己肥肥的肚子、再來是粗壯的小腿,心中閃現該要好好照顧自己外在形象的想法,同時卻又忍不住微笑的怡然接受「這就是我」。紅色的臉及如火般的頭髮是外在熱情的自己,藍色的心則是內在冷靜孤僻的一面~意識到自己外熱內冷。一句話總結這次的創作,我的註解是「發覺、接受、自由」。
***
接下來聽音樂、在紙上畫出線條、再修整成捏塑的草圖。
捏塑的過程幾經轉折,每一個階段都可抽絲剝繭出過往的生活經歷。曲折的歷程我私自收錄,成品PO出與大家分享。完成了,自己很喜歡。拍照存檔,室內光線拍不出明亮感,拿到後陽台拍,試了許多次才拍出心中一直設定的「光亮、飛揚」感。
結業當天要畫出一直引導自己的影像,我畫出後,老師說讓她聯想到圖卡,而且提出一個讓我訝異的觀察。
我好奇的探詢FB的朋友們如果給這張圖卡下標題,得到的回應多元有趣:
「自我的」
「迎向黃昏」
「無限」
「嚮往自由自在」
「迷惘」
「歸」
「即使近黃昏但依然堅持著自由飛翔^。^」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外熱內冷,冷眼看人生」
「歸巢」
「飛向未來」
「想飛」
「有位日本作者說"在黃昏時分,看似混沌,卻是主人翁ㄧ天中最清晰的時刻",看著畫,浮現這句話;畫中~~展翼飛翔,風動撩髮,妳的想飛是見山又是山的渴望~~」
「家一起快飛呀!」
「想飛」(+1)
「群鳥歸巢」
回到我創作的初衷,我其實想畫的是熱力四射的太陽與飛揚的光線(不是鳥)。與之前幾次繪畫最大的不同在於我把情景中的自己變成「觀者」,既樂在其中、卻也冷靜的旁觀一切。儘管過程中引導我的影像一直是光、飛翔與自己,「離光很遙遠」是老師對我畫的圖的感覺。或許這就是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我雖嚮往自由自在的日子,卻也清楚知道家庭主婦不是我的人生追求~~發光發熱對我而言很重要啊!
課程結束前老師要大家作一個小禮物送給夥伴。我的夥伴任教於森林小學,初見她時就被她的優雅氣質吸引,課程中的互動更是對他的細緻自然以及藝術素養印象深刻。我做一棵樹,有著多元的思維與開闊的胸襟作為沃土,孕育出各類各樣的美麗果實。因黏土過軟不易塑型,原本渾圓的果實變的型狀各異,給自己不完美的作品一個說法,意外的悟出:教育不是模板,果實各異,正是多元的可貴。
我的夥伴提到上課期間我的談話想法讓她感到很自由、是一個「很亮」的人。她送我一個小精靈,綠色的大頭代表自由的腦、橘色的底座象徵我一直踩在光裡(這一點大概是他感受到「離光很遙遠」對我有些衝擊,體貼的作出安慰及彌補)。這滿滿的善與美的能量,讓人充滿感激。我要積極「走進光裡」。
是說~~今年夏天沒待在辦公室裡吹冷氣,天天熱氣騰騰油光滿面,這算不算是發光發熱的第一步呢?
[後記]
英國小兒科醫師兼心理分析師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說:「無論是兒童或成人,玩耍時,而且是只有在玩耍時,能夠有創造力,運用到整個人的個性。只有在發揮創造力時,我們才發掘了自我。」摘自《玩耍與現實(Play & Reality)》。
這次的學習課程,完全應證了創造力與自我發掘的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