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西藏行(7) ~ 日喀則札什倫布寺 高山症初登場
離開藏族人家,繼續往日喀則前進,還有一半的路程。前兩日待在海拔3400左右的地區,今天一路拉高。導遊在車上一再說不提海拔,以免大家心理作用真的出現高山症現象,只是~這樣的提醒明顯有暗示的意味,大腦接收到的依舊是「往更高海拔」的訊息。為了避免大腦無限上綱更高的海拔,查出正確數字:日喀則海拔在3800以上。
ã路中遇上一場大雨,在西藏,一天之內經歷不同季節的溫度與晴雨是稀鬆平常的事
抵達日喀則飯店已經是下午四點半,如果不是因為中國統一使用中原標準時間,西藏的時區理應晚兩個小時,亦即離天黑還有一段時間,參訪扎什倫布寺綽綽有餘。日喀則是前往珠峰基地營的必經之地,飯店裡會碰上許多準備登珠峰基地營的團體。
【扎什倫布寺】
扎什倫布寺是中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最大的寺廟,是四世之後歷代班禪喇嘛駐錫之地,與拉薩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稱格魯派的「四大寺」。
扎什倫布寺始建於西元1447年,當時宗喀巴最小的弟子根敦朱巴在後藏大貴族的資助下興建扎什倫布寺,總計花了12年的時間建成。當時寺院命名為「崗堅典培」,意思是雪域興佛寺,之後根敦珠巴改成現在的名字。根敦朱巴後來被追溯為一世達賴喇嘛。1600年,四世班禪任扎什倫布主持的時候進行大規模擴建。四世班禪是第一個被冊封的班禪喇嘛,從此之後扎什倫布遂成了歷代班禪喇嘛的駐錫之地。扎什倫布寺規模宏大,內有歷代班禪的舍利肉身靈塔,包括十世班禪。
藏人「添油香」的方式,是帶著液態或凝態的酥油,在寺院裡的每一個酥油燈台上倒入幾滴或是舀入幾匙,跟台灣人買蠟燭或是香放在廟裡有異曲同工之妙。
ã同一時間的另一側天空,萬里無雲
右邊白色高台是展佛台,一般在藏曆5月中會在此展出巨幅的唐卡佛像
ã往前走幾步,一大片雲已經飄到頭頂上。在西藏,光是看天色變化,就有無窮的樂趣
強巴佛殿(彌勒殿)是寺內最引人注意的建築,其內供奉九世班禪主持鑄造的鎏金青銅強巴佛,即彌勒佛的坐像。大佛與供奉大佛的大殿建於1914年至1916年之間,先鑄好大佛後才修造大殿。強巴佛即彌勒佛,是佛教三時佛中的未來佛。佛像含蓮花座的總高度有26.2公尺,佛像面寬4公尺,肩上可停一輛卡車,手心能放兩張桌球台,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銅佛坐像。建造這座佛像用紫銅23萬多公斤,黃金6700餘兩,鑽石、珍珠、珊瑚、琥珀、松耳石等各種珍貴寶石更是不計其數。且不論鑄造佛身的金銅珠寶有多少,光是在進入佛殿近距離的仰望,似乎就參悟的一些事。(西藏寺院內都不許拍照,需要請大家用點想像力,或是~網路上仍然可以搜到許多強巴佛的照片啦!)
ã有緣的師兄師姐們
繞行靈塔一圈後,有誦經的僧人拿著法器(?)在人們的頭頂上拍一下。我不太知道這麼做有何用意,看團裡大家都虔誠跟進,我也有樣學樣,只是~~只是~~~輪到我時,僧人看了我一眼,並沒有在我頭上敲一下,為什麼!!??? 心裡一個大問號,團裡學佛的師兄安慰我大概是因為我沒業障!我心裡卻忍不住想:莫非是業障太重.....。還好在另一個靈塔出來時有被僧人敲頭,所以不管這一敲是消災解厄或祈福,我都領到了! (什麼心態...)
西藏的建築就地取材,卻蘊含與大自然共榮共存的智慧,建築的設計兼顧通風採光抗旱防雨雪,甚至還包括耐震。
不一會兒聽到鐘聲響起,喇嘛從各個角落往殿裡去,聚集的喇嘛越來越多,一探問,原來是晚課的時間到了。難得的機緣碰上這時刻,觀光客們圍在門口引領而望,在住持(?不知道這稱呼對不對)的同意下,我們得以入內參觀,只見殿內大小喇嘛打坐誦經,其中還有不少孩童。一位相貌威嚴的僧人拿著一跟長長的教杖,像老師巡視課堂一般,用來提點分心的學生。我們靜默快速的沿著外圍走道繞一圈,短短幾分鐘所看到所感受到的,充塞心中,是一種無以名之的感動,眼眶不禁濕潤了起來...
ã觀望
參觀完札什倫布寺,團裡幾位相對年輕的團員及旅伴都出現頭脹痛的症狀,旅伴更是在用過晚餐回飯店後,開始腸胃不適且嘔吐,連喝水都吐,整個人陷入極虛弱的狀態。我雖沒有高山症的情況,但是房裡昏暗的燈光讓我在整理行李時幾乎抓狂~~我好想家!!!
日期標籤: 2017/5/17 Day 4-par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