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西藏行(16) ~ 吃在西藏
提到西藏飲食,一定要介紹糌粑與酥油茶。糌粑是藏人的主食,是青稞炒熟後磨成的細粉,吃的時候將糌粑放入碗裡,加入酥油茶以及水調在一起吃。藏人多半用手捏成像湯圓的團狀食用,也可加入多一些的酥油茶調成糊狀。糌粑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富含β胡蘿蔔素、膳食纖維及微量元素,有助於控制血糖以及改善腸胃功能。酥油茶是西藏的特色飲品,由酥油(氂牛的黃油)、濃茶以及少許食鹽調製而成,大多當作主食跟糌粑一起食用,也可當飲料單喝。酥油茶有禦寒提神醒腦、生津止渴的作用,是藏民族招待客人的基本食物。一般認為糌粑與酥油茶的食物特性是當地人能適應高原環境的原因之一。飯店裡的自助早餐吧大多有供應糌粑及酥油茶,當旅客將糌粑舀入碗中之後,會有服務人員提著熱水瓶來協助倒入酥油茶。
ã最左邊的灰色粉末就是糌粑,中間是糖,右邊是奶渣。奶渣味道濃郁,淺嚐試試就好
糌粑的味道如何? 想像一下嬰兒吃的麥粉,只是顆粒更粗些。別小看那一小糰糌粑丸子,非常管飽,再加上酥油茶,莫怪乎長久以來都是藏人的主食。
提到糌粑,就不得不介紹糌粑的主要材料「青稞」。青稞是大麥的變種,可能起源於中東的野生麥。西藏人認為青稞是由文成公主帶入西藏,然而根據考據,野生大麥如何從中東傳播到青藏高原,確定歷史仍不清楚。在西元前1600年左右,在西藏開始出現青稞的種植,當時的居民開始往3,400公尺以上的地區發展農牧,考古學者認為青稞的種植,是藏族能夠居住在青藏高原的關鍵。
除了做成糌粑,青稞的應用很廣,其一是著名的青稞酒。青稞酒是西藏最普遍的酒,以青稞釀製,酒精濃度約為 20%,味道~跟台灣的小米酒很類似,甘甜中帶一點點酸味。
ã在西藏,家家戶戶都會釀制青稞酒,婦女尤其是箇中高手。
與酥油茶一樣,是藏人招待客人的必備食物
ã超市也有販售青稞啤酒(左),以及蒸餾過的高酒精濃度的青稞酒(右)
ã其他還有零食類的青稞鬆餅、青稞酥、爆青稞...等。
爆青稞跟台灣的爆米香很類似,只是沒加糖調味塑型,一顆一顆吃起來有淡淡的麥香
ã當地導遊極力推薦的特定店家純手工製作的酸奶,香醇濃郁,不同於一般市售酸奶
ã酸奶的味道....呵呵,這是第一口啦,之後就越吃越順口了!
藏人食用的肉類主要是牛肉、羊肉等「大肉」。大肉是指大動物的肉,因為同樣是殘害一條生命,一條牛或一隻羊可以餵飽許多人,如果是吃魚蝦,需要殘害很多生命才能填飽肚子,基於這樣的理念,藏人很少吃小動物。比較特別的是,藏人家戶幾乎都有飼養動物,當宰殺動物時,並不立即食用,通常會放好幾天才吃,表示對家裡牲畜的感念,跟台灣一般強調新鮮現宰很不一樣。
在西藏吃氂牛肉是稀鬆平常的事,我對味道沒有特殊的記憶,應該表示跟一般牛肉的差異不大~至少在烹調過後。然而印象深刻的是氂牛肉乾....
大體上來說,西藏的料理多為川式料理,觀光團的飲食雖略作調整,但是辣味的菜餚仍不在少數。出發前台灣領隊一再提醒吃素的團員,說西藏因為天候因素,蔬菜種植困難,所以當地人多為葷食,要團裡三位吃素的夥伴(包含我的旅伴)自己多準備些罐頭食品,事實證明這真是多慮了,我們每一餐的菜餚都極豐盛,儘管菜色差異不大,以團膳來說,已經讓我感到非常驚喜了。每一餐都吃飽喝足沒得挑剔。物資豐足,應當歸功於中國當局積極建設西藏的連外交通。另一方面,藏人文化被稀釋,應該歸咎於發達的聯外交通將西藏暴露於外來文化之中。功與過、利與弊,都是一體的兩面,世間萬物沒有絕對。
*****
以下照片純紀錄。在此要特別感謝團員賴先生,知道我要記錄,每一道菜上桌時都先轉到我的面前讓我拍照,包容我「相機先吃」的不禮貌行徑。
這是道地的藏人餐廳,菜餚偏辣,我吃得過癮,不太能吃辣的團員們滿臉通紅。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地導遊推薦的血腸與炒肺片。雖說是傳統藏族料理,還是有些客製化的食物因應觀光客需求,右下的炸土豆(馬鈴薯)就是。
ã0520 拉薩最後一晚在飯店的晚餐,難得用餐環境舒適寬敞,
可惜趕著去看文成公主秀,沒能好好享受
ã有各種酥餅粥品
有沒有發現幾乎餐餐都有的一道料理? 番茄炒蛋! 我好愛~
[後記]
記得從羊卓雍措到拉薩那晚,回到市區已近晚上十點了,大夥兒飢腸轆轆,偏偏眼前的火鍋湯水紋風不動,絲毫沒有滾燙納料的意圖,只見一桌子的人都瞪大眼睛看著那鍋湯,努力用火眼金睛幫忙加熱。那是唯一一餐大家吃的盤底朝天,太難忘了。可惜誤刪照片,只能留下幾行文字紀錄。